新闻/活动

新 闻 活 动

科金金课|创新训练营走进交大慧谷孵化器,探寻交大成果转化新生态

近期新闻

发布者:产教融合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25-05-17

 

2025年5月9日下午,技术转移硕士MTT的师生们走进交大慧谷孵化器,开启了2025年MTT《创新训练营》课程的首家孵化器调研参访。

 

图片

 

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静颖热情接待了师生一行。

 

在活动开场分享中,俞静颖指出,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策源地与核心承载地。其中,交大慧谷所属的交大科技园,深度融入学校成果转化体系,积极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首批 10 名技术转移专员中,有 3 位来自科技园。自 2021 年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启动以来,科技园累计派出专员服务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99 个,合同金额总计达 48867.07 万元。通过此次改革试点,科技园与学校在成果转化流程上的结合更加紧密,已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图片

 

交大慧谷毗邻交大徐汇校区,重点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领域,是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中首个专注于众创服务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交大慧谷通过“1 个创新源头、3 个主体定位和 N 个专业平台”,构建了“载体 + 技术 + 服务 + 投资”的全功能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创业孵化服务支撑体系。

 

此外,俞静颖还详细介绍了交大慧谷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服务体系,以及依托交大深厚资源打造的慧谷创业品牌孵化体系,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

 

图片

 

接下来,在活动现场,记忆张量(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唐波进行了题为《大模型在行业应用中的实践经验》的主题分享。

 

唐波首先介绍了记忆张量团队的背景。该团队由上海算法创新研究院孵化,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担任首席科学顾问,汇聚了数学与计算机领域的顶尖学者以及互联网大厂的精英人才。作为国内少数专注于人工智能基础原理迭代并具备商业研发创新能力的大模型团队,记忆张量在行业内具有显著优势。

 

唐波详细阐述了团队通过引入记忆分层理论,将模型参数空间优化为“隐性记忆 + 显性记忆”的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显性记忆预编码技术,有效提升了知识的使用效率,同时降低了模型幻觉现象和应用成本,并进一步保障了数据安全。这一创新实践为大模型在行业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图片

 

上海博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孙佳妮在活动中进行了题为《当法典预见代码:博弋科技的跨界创新实践》的主题分享。孙佳妮指出,在数字浪潮的冲击下,企业面临诸多合规挑战,而传统技术视角和法律视角均存在局限性,单一视角的应对方式更是充满风险。面对这一困境,博弋科技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大数据存储与智能安全实验室的核心研发团队,打造了坚实的核心技术基因,为破局奠定了基础。

 

她进一步介绍了博弋科技的破局之道:通过程序规则执行性工具的深度嵌入,实现了技术与法律的深度融合,开创了跨界创新的新模式。这种创新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思维的局限,还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孙佳妮还分享了博弋科技创新实践的三大成效:效率跃升,通过技术与法律的协同,显著提升了合规管理的效率;成本优化,降低了因合规问题带来的潜在成本;价值延伸,为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价值。这一创新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在嘉宾分享的间隙,现场交流环节气氛热烈,互动频繁。

 

通过此次参访活动,技术转移硕士MTT学生们不仅极大地拓宽了视野,还对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发源于交大的创业公司的实践经验分享和嘉宾的深入讲解,让师生们对创新创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未来的成果转化之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关于创新训练营  - 

 

《创新训练营》作为技术转移专业硕士的专业实践课,聚焦于学生在创新型新技术企业的初创阶段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孵化器实地调研”两部分,学生以6-7人的小组为单位开展课程学习。课堂教学部分,学生们会学习理论知识并进行案例讨论;而在实地调研部分,同学们通过走访知名孵化器,了解孵化器运行和培育支持创新型企业的情况,通过创业嘉宾讲座和与创业团队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初创所需要的分析规划和决策经验。

 

《创新训练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小组交流、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交互式教学方式。课堂和小组讨论贯穿在课堂讲授环节和孵化器实地调研过程中。

发布者:产教融合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25-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