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科金《行业田野调查》走进申能能创:共探氢能产业绿色发展新路径

10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技术转移硕士(MTT)《行业田野调查》绿色双碳方向的同学们,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讲席教授、副院长、《行业田野调查》行业指导老师朱庆华的带领下,赴黄浦区复兴中路申能国际大厦,与上海申能能创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申能能创”)就氢能产业发展开展深度交流学习。申能集团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MTT2571班在校生李嘉俊、申能能创投资管理部经理周怡、氢能发展中心主任胡泉、申能氢能企业氢晨科技旗下氢盛科技刘晓伟共同接待师生一行,并对其到访表示热烈欢迎。

参观伊始,胡泉带领师生步入申能国际大厦4 楼展厅,电堆、燃料电池系统、高压储氢瓶等实物展品有序陈列,同学们一边听讲解,一边积极互动交流。胡泉详细介绍了公司氢能 “三纵三横” 战略,“三纵” 通过布局制氢、氢能储运、氢能燃料电池应用三大核心环节,聚焦技术突破,“三横” 聚焦应用场景,探索交通、氢基能源等多元应用,目前已在上海、山西、内蒙古等地落地多个项目,构建起氢能产业生态。这些企业通过技术转移实现突破的成功案例,对交大MTT同学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参观完展厅后,师生们聆听了申能能创嘉宾主题分享。
周怡以《申能氢能产业发展情况介绍》为题,从产业投资与产业布局的独特视角,深入解读申能氢能产业的布局逻辑、生态构建思路及未来发展展望,让同学们对企业产业规划有了系统认知。

刘晓伟开展《PEM电解槽制氢系统性能提升与应用推广的突破》专题分享。刘晓伟从氢能产业发展现状、PEM电解槽产品核心优势及实际应用案例三方面展开阐述。他指出,当前中国氢能发展正从氢能交通领域,逐步向氢基能源、钢铁等多元规模应用领域延伸,布局范围也将从 “三北” 地区向深远海领域拓展,推动绿氢产业迈入高速发展新阶段。而氢晨科技自主研发的PEM电解槽技术,能够有效平抑风光新能源的出力波动性,为新能源消纳与储能高效利用提供核心解决方案,为绿氢产业发展筑牢技术根基。
嘉宾分享环节后,朱庆华进行总结。她高度认可申能集团与上海交大以产学研协同为纽带,成功联合孵化氢晨科技这类优质科技企业的模式,认为该模式真正实现了高校基础研究向产业落地成果的转化。同时,朱庆华强调,应进一步推动此类产学研用融合模式的推广,鼓励MTT学子深入拆解氢能产业发展模式的核心逻辑,主动思考如何将技术转移专业能力与产业实际需求对接,真正为氢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互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踊跃举手提问,与嘉宾围绕氢能应用的机遇与挑战、CCUS技术的实践场景、国内外氢能产业政策差异等核心议题展开热烈探讨。嘉宾们结合自身一线实战经验,从技术落地路径、产业发展逻辑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解答,不仅精准回应了同学们的疑惑,更帮助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氢能产业的全面理解。

活动尾声,朱庆华代表师生向申能能创赠送纪念品,衷心感谢其领导及嘉宾百忙之中的热情接待与无私分享。本次活动内容充实,同学们均表示收获颇丰、意犹未尽,对氢能产业发展前景满怀信心。双方一致期待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与行业高质量发展领域携手共进,实现互利共赢。
- 关于“行业田野调查” -
上海交通大学技术转移硕士(MTT)项目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将田野调查方法融入行业研究,在商学院中首创《行业田野调查》专业实践课,充分体现了项目学术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特色。课程包含课堂教学、实地调研、行业研讨、调查汇报等环节,帮助MTT学生进一步深化行业认知架构,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产业现状与未来趋势。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每组选择一个产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产业方向聚焦大健康、人工智能、汽车生态、绿色双碳、智能制造等上海“3+6”重点产业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