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若:面对复杂问题,谨防思维陷阱

教授观点

陈方若:面对复杂问题,谨防思维陷阱

陈方若 光启讲席教授 教授主页>

研究方向: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营与营销交叉学科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很少出门。正好借此机会,翻阅了一些书籍,有浏览,也有精读。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的一本著作,《Thinking, Fast and Slow》(思考,快与慢),属于精读之列。众所周知,卡内曼是行为科学学科(Behavioral Sciences)的集大成者。我在宾大读博期间就拜读过他的许多论文。卡内曼的这本书又让我重温了行为科学的许多有趣的发现。结合当下发生的种种事情,感慨颇多,深感行为科学的很多概念值得大家了解、学习。因此就有了写这篇短文的念头。

 

行为科学,顾名思义,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从而发现行为规律,并以此来提高人们认知的水平与决策的质量。这个学科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相关文献浩如烟海。我们在这里只能略窥冰山一角。本文希望以最小的篇幅说好两句话:1)思维陷阱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种类很多、分布很广;2)告诉大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们是可以避开这些陷阱的。

 

人类的大脑就像是一台庞大、复杂的计算机,既有存储功能,又有计算功能。我们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并把这些东西储存在大脑里。这是大脑的记忆(存储)功能。另一方面,我们从小就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以此不断提高我们的计算功能,包括逻辑分析能力和专业能力。一台计算机要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程序”或“指令”来指挥计算机的运行,以期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样的,大脑也有自己的运行程序或模式,即调动资源、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大脑的运行大致有两种模式:“快捷模式”和“高能模式”。(卡内曼是用“系统一”和“系统二”来描述大脑的这两种运行模式的,而我更喜欢直观一点的名称。)快捷模式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运行模式,例如通过简单的记忆搜索或凭感觉来找到答案。它不需要太多的注意力,消耗的精力也十分有限。相比之下,高能模式则需要开动大量的计算功能,来进行信息处理和逻辑推理。这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是十分耗费精力的。

 

经过长期的进化,我们的大脑已经“找到”了一种最优的工作方式。快捷模式是大脑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它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大脑的运行模式就会升级到高能模式。快捷模式是大脑的“长明灯”,只要我们处于清醒状态,它就在运行,不断地接收、处理信息,并生成诸如印象、感觉、判断等结果。这些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足够解决问题了。否则,高能模式就会开动,对快捷模式生成的结果做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显然,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大脑的这种“分级处理”工作方式是十分合理的。

 

我们的大脑有许多神奇之处,但是它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它们在思维的道路上挖下了各种各样的陷阱,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思维陷阱。

 

 

陷阱一:以简代繁

 

当面对一个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把这个复杂的问题用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替代,然后去努力回答那个简单的问题。这符合大脑的“惰性”特点,毕竟回答一个简单问题要省力得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替换经常是不知不觉的、下意识的。因此,在我们找到简单问题的答案之后,我们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原来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答案就是我们找到的那个简单问题的答案。虽然化繁为简是我们认识复杂世界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这种简单的套用是不严谨的,是有害的,它给我们带来的只是一种幻觉。

 

行为科学有一个专门的术语,WYSIATI (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你看到的就是所有存在的), 用来代表一种常见的思维习惯。其实,在我们中国有一个更加形象的说法:井底之蛙。井底之蛙看到了一小片天空,却误以为那就是所有的天空了。虽然井底之蛙十分可笑,但在现实中这种现象却随处可见。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对自己的无知毫无防范之心。大家经常会感慨,书读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懂得很少。这不仅是说我们学到了原来没有的知识,也是感叹未知空间的巨大。因此,“以简代繁“的思维陷阱是可以通过学习、接受教育来加以克服的。

 

 

陷阱二:先入为主

 

只要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我们的大脑就在不断地接收、处理信息并做出反应。这些信息和反应生成的结果都被储存在我们的大脑里,成为未来思维的基础。现在被储存在大脑里的东西,如印象、感觉、观念,将不断地影响我们未来的思维。这是“先入为主”的第一层含义。我们经常说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我们的每一次思考都在大脑里留下了一个印记。这个印记就像一个路标,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未来思维的方向。

 

“先入为主”的第二层含义是不管什么东西,一旦被存入大脑,它就很难改变。这可能也是大脑惰性的一种表现吧,因为改变意味着推翻原来的成果,使得先前的努力付之东流。大脑的这种思维惯性有时会使我们变得固守成规,变得不愿意去接受新的信息、新的理念。当旧的观念受到挑战的时候,人们经常会选择抵制或寻找各种理由来维护旧思想,从而失去了宝贵的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所以我们说:思考容易,反思难。

 

 

陷阱三:过度自信

 

自信是一种做人的优良品质,它给与我们勇气,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但是,自信并不是越多越好。其实,很多时候人们表现出来的却是“过度自信”,和由此而产生的许多判断与决策失误。

 

人为什么会变得过度自信呢?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经常高估了自己的知识储备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当然,知识的来源有许多,其中一个重要来源是对经验的思考与总结。在回顾过往经历的时候,我们努力去梳理事件的前因后果,直到找到一个自圆其说的逻辑图谱,然后把这个结论储存在大脑里,以备后用。这些知识增强了我们的自信。但是,如果我们觉得未来的事情也会依照同样的逻辑图谱演进,那我们就已经掉进”过度自信“的陷阱里了。理由很简单,没有一个未来和过往一模一样。比如,如果我们觉得已经搞懂一家企业成功的秘诀,我们就以为自己也能够创办一家成功的企业,那么这就有点过度自信了。看透历史并不意味着能够预见未来。很多自以为看透历史的人却完全误读了未来,就是这个道理。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面前,我们都要有一点敬畏之心,常常提醒自己或许犯错的那个人就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过度自信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是过度地相信自己的直觉。直觉是我们对事物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很奇妙,虽然我们有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它,但却说不清楚这种感觉是从哪里来的、是为什么。关于直觉,行为科学有许多研究。首先,直觉是大脑的一种“图像或样式识别“功能的产物(pattern recognition)。在外部信号的刺激下,我们储存在大脑里的大量信息可以迅速组合,进而形成某种感觉或判断。例如,当遇见一个陌生人,我们马上就会有一个“此人是否友善”的判断。这是我们大脑的快捷模式运行的结果,它并不牵涉到任何逻辑运算。当然,大脑里储存的信息越多,我们的直觉就越丰富。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复杂问题的研讨会上,我们经常能听到专家们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直觉。有趣的是,行为科学研究却发现我们的直觉经常是靠不住的,这甚至包括专业人士的直觉。在许多应用场景下,特别是那些突发的、没有经验可循的场景,直觉通常还不如一些非常简单的经验公式。经验公式是建立在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它把一些可观测的基础变量与要预测的未知变量通过简单的数学公式连接起来。简单公式之所以能够超越直觉,原因有很多。例如,人不能像公式那样客观冷静、千篇一律,大脑的算力不足等等。当然,很多时候相关的经验公式并不存在,这时我们就只好依赖直觉了。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就是希望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机器学习发现系统运行的内在规律,从而总结出更多的实用的经验公式。

 

过度自信还与社会的影响有关。大家都喜欢自信的人,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不论国内还是国外。自信给我们带来勇气,增添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力量。自信也给我们带来了“市场”,它使得我们在很多场合备受欢迎。比如你作为一个电视节目的嘉宾,你的自信会为你赢来观众。相反,如果在一个问题上你表现出某种不确定的态度,或是因为众多不确定因素而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预判,人们就会怀疑你的水平,进而怀疑电视节目的质量。然而,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并且掺杂着各种各样的随机因素。成败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决策与努力,还与许多随机因素有关,而这些随机因素是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就像一阵风。但是,我们的社会更喜欢听逻辑清晰的故事,喜欢把成败归功于突出的人和事,而不喜欢模糊的东西。撇开任何随机因素,高谈阔论,道出一个自圆其说的故事,这是需要很强的自信心的。由此可见,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你不得不自信,结果就是社会性的过度自信。

 

 

陷阱四:群体思维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群体的时候,人们会考虑各种因素,如兴趣、爱好、信念等。在复杂问题面前,各种观点都会出现。这时持相同或相似观点的人群就会聚集在一起,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然而,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这种以思想为纽带形成的群体能够支撑几乎任何观点,甚至是十分错误、可笑的观点。有时,一个观点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但群体却不予理睬、拒不接受,继续坚持原有的错误观点。如果一个观点已经成为群体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它就更难改变了。企业变革经常是困难重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长时间生活、工作在这个文化中的人们已经麻木,他们不会去主动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存在即合理,没有人再去问其他问题了。因此,一个群体在思想上的“抱团取暖”有时会使人们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群体造成的思维陷阱更是比比皆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人们很容易找到与自己思想相似的人群,而成为这个群体的一部分。这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交换观点,渐渐成为思想高度一致的“网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算法的推介功能,人们获取的信息通常是经过算法筛选的,而算法为了最大化顾客满意度,所推介的内容也是尽量地投向顾客所好。换句话说,虽然互联网中有海量的信息,包括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信息,可是人们实际消费的信息却是种类十分有限的,因为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你比较容易接受或喜欢的东西。因此,在群体效应和信息过滤的双重影响下,人们的思想更容易极端化,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共存。互联网加剧了群体思维的陷阱风险。

 

 

结语

 

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思维陷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经过长期的进化,再加上后天不断的学习与训练,我们的大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神奇的信息汇集点和处理器。在大多数情况下,大脑的反应既神速又准确,它的快捷模式与高能模式之间分工明确、切换自如、合作默契。而且,大脑的创造性是如此的神秘,以至于它到现在还是一个科学之谜。然而,在充分肯定大脑的强大功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大脑存在的不足之处。行为科学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表明,一些思维习惯很容易把我们带入沟里,造成认知的缺陷、观点的错误、不必要的矛盾等等。为了避免这些思维的陷阱,我们有必要经常反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1)是否用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去替代原来的复杂问题?2)是否有先入为主的现象,即由于事先形成的观点而拒绝考虑新动向、新观点?3)是否过度自信?过度自信的具体呈现方式如上文所述。4)是否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所在群体是否已经形成了一种封闭文化?这些问题能够起到有效的提醒作用,并可以引申出相应的应对办法,帮助我们做好思维的风险管理。

 

我们每天都会思考许多问题,这中间或许有关乎人类安危的大问题,也有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小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尤其是那些复杂的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掉进思维的陷阱。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如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尤其是波谲云诡的中美关系,又如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再如俄乌战争等等。对于这些或其他重大问题,由于互联网的缘故,人们会接触到许多相关的信息,并由此而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关心国际问题和国家大事,这是十分正常的,也是我们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象征。但是由于问题的复杂程度,要把它想清楚、透彻是相当不容易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短板。例如我们的知识结构和储备、专业能力、掌握的信息、甚至思考问题的角度。这个时候我们要记得问问自己上述的几个问题,检验一下是否可能已经掉进思维的陷阱。最近大家都说在饭桌上,最好不要谈论俄乌战争问题。否则好朋友会反目为仇,导致一场饭局不欢而散。这就和美国人说在饭桌上最好不要谈论总统竞选一样。我想只要大家都有一点陷阱意识,相信饭桌上的争论就不至于失控,朋友之间的交谈就会更多一些理性,饭局的风险管理就会做得更好一点。

 

成熟的思考者一定知道自己的局限性,而思维陷阱是造成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只要认识到思维陷阱的存在,并且有意识地去避开它们,我们就已经前进了一大步。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一个成熟思考者。

 

 

发布者:产教融合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