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占中:加强培养国际化的文化数字化治理人才,助力中国文化“出海”

教授观点

史占中:加强培养国际化的文化数字化治理人才,助力中国文化“出海”

史占中 教授 教授主页>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战略管理、投资银行与资本运营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文化“出海”提供了高效的便捷性,但跨文化的“不适应性”、版权纠纷、数据安全隐患等种种问题仍是制约我国文化“出海”的瓶颈因素。要加强培养国际化的文化数字化治理人才,强化文化数字化治理,方能助力中国文化“出海”走向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但过去主要通过文化交流、巡回演出和国际展览等实体渠道走出国门。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数字文化产业化和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成为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重要推动力。

 

2021年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总额同比增长38.7%,首次突破了2000亿美元。2022年,中国数字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增长,融资规模达到2344.64亿元,同比增长54.59%,在文化产业中占比62%。以网络文学、网络动漫、在线影视剧、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短视频和直播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在海外市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数字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日益紧密,不断打造走向世界的新“IP”。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在国外社交媒体上火爆“出圈”,不仅取得了亮眼的传播效果,更带来“一墩难求”的抢购热潮。2022年4月,源自敦煌飞天壁画的国风虚拟数字人“天妤”在Tik Tok、YouTube等平台首次亮相,以独特的飞天形象和国风装束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以短视频方式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数字化产品“出海热”背后的国际化挑战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数字化产品出口到海外市场,但是“出海热”的背后也面临各种挑战。

 

文化差异导致国产作品“出海”存在不适应性。文化产品“出海”需要面对国外市场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否则难免导致文化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和推广受阻。目前我国仍然缺乏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同时,国际市场运作经验也明显不足。

 

文化数字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低。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文化产品输出规模仅为250亿美元,而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则超过1000亿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

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国际化运营模式未成熟,产业链条较短,尚未形成内容创意开发、设计制作生产、营销推广管理于一体的国际化文化产业链运营模式。

 

同时,数字文化产业爆发式发展,使得国内监管机制尚未完全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不同国家的版权法律体系和规则差异较大,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让版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中国针对海外版权交易未形成完善的评估、审核机制,导致版权的后续开发与使用长期的规范管理不尽如人意。包括数据安全隐患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数字化治理是指采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高效、精准的管理和服务的过程。在中国文化“出海”过程中,数字化治理可以加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文化适应性管理;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水准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中国文化产业全球价值链的整体提升;完善对中国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数字化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完善文化“出海”服务机制,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文化出口产品创新要走“中西合璧”的道路,既要体现国内传统文化的“新鲜感”,又要能融入当地文化。鼓励相关机构与企业共建一套优质的文化数字化“出海”服务指南,面向国内外引进、培养文化产业国际化人才,特别是精通中外文化的文化产品设计和销售人才,助力文化产品更好地嵌入国外市场、与当地文化有效融合。

 

建立健全的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包括规范的文化数字化产品审核机制、风险评估体系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加强文化数字化产品的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高技术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信息安全事件处置机制,及时应对各种安全风险隐患。

 

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以确保文化数字化产品的合法性、规范性和安全性。同时,还应加强文化数字化行业的规范管理,确保行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建立文化数字化产品的出口标准和治理机制,共同应对文化数字化产品的安全风险和挑战。

 

发布者:产教融合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23-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