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四校 洞见未来|交大科金2025“创行全球·美东”课程精彩回顾
上海交通大学中银科技金融学院(简称“交大科金”)“创行全球”海外游学课程,是面向科技金融MBA项目及技术转移硕士(MTT)项目在校生和校友的特色游学项目。2025年九月底,课程再度启航,师生代表横跨美国东海岸纽黑文、波士顿、纽约三大核心城市,走进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及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开展课程学习,并走访当地知名企业与金融机构,系统探寻科技创新与金融赋能的前沿实践与未来趋势。
2025年9月28日,由安泰经管学院副院长张麒带队,来自TFMBA和MTT项目的近50名在校生及校友,抵达本次游学首站——位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耶鲁大学,正式开启了在美东为期10天的深度游学课程。
名校课程:对话前沿,深化专业认知
耶鲁大学
在耶鲁大学的三天课程中,师生围绕人工智能、创新战略、中美关系、前沿科技、商业治理等核心话题展开学习。课程系统讲解了人工智能对企业创新逻辑与发展战略的重塑路径,通过剖析中美科技竞争格局与地缘政治对产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帮助同学们建立对全球创新生态运作机制的立体认知。同时,课程结合耶鲁大学技术转移实践案例,进一步为同学们搭建技术商业化的战略框架与分析模型。
麻省理工学院
在MIT斯隆管理学院的课堂上,同学们聆听了学院前副院长Michael A. Cusumano教授主讲的重磅课程——《生成式AI作为新创新平台》。作为全球创新与战略领域的权威学者,Michael教授以宏大的产业视角和深刻的学术洞察,系统阐述了生成式AI从前沿技术演进为驱动各行各业颠覆性创新基础平台的过程。他结合多个企业实践案例,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将这一“新创新平台”与自身所处行业结合,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由Paul Johnson教授主讲,核心聚焦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体系的颠覆性变革。课程深入探讨技术创新如何重构金融服务的基本范式,推动高效普惠金融生态建设,帮助同学们深化了对金融科技革命驱动力的理解,同时启发大家思考如何将颠覆性技术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在快速演进的全球金融格局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参访调研:实地考察,链接产业实践
在波士顿的行程中,同学们参访了全球顶尖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物理系统创新平台——Mass Robotics。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孵化器之一,Mass Robotics汇聚了众多前沿领域创业团队。其构建的协同生态让同学们深受触动:通过共享空间、技术资源与行业网络,形成强大的创新“网络效应”,助力创业团队在协作中成长、在竞争中共进。这种开放、联动、以生态驱动产业发展的模式,为同学们思考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路径提供了重要启发。
同学们走进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Harvard Innovation Lab,简称i-lab),亲身感受这所顶尖学府独特的创新孵化模式。i-lab围绕“激发、连接、推进”三大理念,构建了一套完整而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链接学生、校友、导师与投资人的核心枢纽,它通过工作坊、导师辅导、路演日等丰富形式,构建起充满活力的创新网络,让每一个创业想法都能找到适配的成长路径。
同学们前往全球大宗商品与金融衍生品重要枢纽——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交易所董事会主席William PURPURA热情接待代表团,并从贸易格局、宏观政策、资产配置、地缘政治四大维度,系统剖析2025年全球经济的挑战与机遇。通过深度交流,同学们不仅建立了对后选举时代全球经济格局的系统认知,更进一步掌握了在复杂环境中识别风险、把握投资机遇的分析框架。
文化体验:跨界交流,拓宽视野边界
站在西点军校观景台,秋日阳光下哈德逊河蜿蜒流淌,两岸层林尽染,与校园内庄严肃穆的灰色石砌建筑相映成趣。同学们在参观中深入了解西点军校独特的育人体系及"责任、荣誉、国家"的校训精神。这让大家认识到到卓越的领导力不仅需要战略眼光,更需要日复一日的自律与坚守。
同学们登上帝国大厦86层观景台,纽约都市全景尽收眼底:远处的自由女神像静静伫立,纵横街道上车流如织,随后,大家走进拥有超过200万件藏品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从古代埃及神庙、欧洲古典油画,到东方佛教雕塑、现代装置艺术,让同学们直观体验到文明的多样性。
当晚,同学们登上游船,游览布鲁克林大桥、自由女神像及曼哈顿市中心夜景。在这座 “世界十字路口”的陪伴下,大家分享10天游学的收获与感悟,本次美东游学课程圆满落幕。10天里,同学们在百年学府感受学术厚重,在创新工场触摸未来温度,在跨文化碰撞中重构思维边界。期待这段经历能转化为持久赋能,帮助大家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敏锐洞察力、在技术变革中把握先机判断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协同创新领导力。
部分参加同学心得
李松伟 TFMBA249H班:找准落地场景,企业才能更好存续发展。Mass Robotics 汇聚人工智能、无人机、自动化制造、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多个产业生态资源,对新创企业,特别是迷茫期企业,无疑是指路明灯。企业在这里孵化,等到发展壮大有能力的时候,再回馈孵化器,帮助更多的行业企业发展,业态由此形成良性闭环。如今的中国正经历机器人,特别是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高速发展,希望在通过东西方经验互鉴,推进新产业实现蓬勃发展。
张松涛 MTT2471班:通过Michael教授的课程,我认识到一个好的平台,其核心产品或服务必须具备独特的价值,能够吸引用户的关注和使用。选择创新或交易或混合型平台,将没有它就无法链接的行为者聚集在一起。不同类型的平台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平台模式。在解决盈利的问题时,要将提供独立的价值或补贴提供给最重要的一方。
俞家佳 TFMBA2395班:此次深度参访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与纽约商品交易所,犹如经历了一场从科技创新源头到全球金融实战腹地的穿越之旅,收获之丰、感悟之深,难以言表。在哈佛i-lab,这里跳动着最前沿的创业脉搏,汇聚了跨学科的顶尖头脑。年轻的创业者们利用i-lab提供的强大资源网络(导师、资金、空间、社群),将构想打磨成具有市场潜力的商业方案。其核心魅力在于 “开放、协作、试错、赋能” 的独特生态。这让我深刻领悟到,科技金融的突破性发展,其根基在于持续不断的源头创新和敢于挑战现状的创业精神,这一模式也成为我们思考如何在国内(尤其是交大)培育更具活力科技金融创新土壤的重要借鉴标杆。而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主席William PURPURA用简单的案例让我们了解了复杂的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合约如何为实体经济参与者(生产商、消费者、投资者)提供至关重要的价格锁定和风险对冲工具。交易所严格的规则体系、透明的交易流程、实时的清算机制,共同构成了维护市场 “诚信、效率与稳定” 的基石。这让我无比清晰地认识到,科技金融的蓬勃发展,绝不能脱离成熟、稳健、可信赖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和风险管控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