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科金《行业田野调查》深入上海电气电站,解码标杆工厂智造升级之路
近期新闻

2025年11月,交大科金《行业田野调查》智能制造方向的学生,走进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上海电气电站汽轮机厂,深入学习该标杆工厂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本次活动由智能制造方向指导教授、上海交大中美物流研究院张大力带队。

首先,师生们参观了企业文化中心。在展厅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大家深入了解了上海电气电站公司的发展历程。公司前身可追溯至1946年成立的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1953年更名为上海汽轮机厂。1955年,公司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机,被誉为“中国汽轮机的摇篮”。
公司首创的AIBT通流叶片设计技术,使机组热效率提升2.3%;开发的“一键启停”智能控制系统,将机组启动时间缩短40%,并支持最低15%负荷连续稳定运行。其重型燃气轮机采用12年超长检修周期设计,维护成本较同类产品降低30%。2023年,公司推出1350MW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刷新全球煤电机组效率纪录。截至2023年,工厂累计生产的汽轮机容量已超5.8亿千瓦,产品销往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

企业文化中心参观结束后,师生们前往叶片制造中心继续调研。一进入产品加工产线,整洁有序的环境和高效运转的自动化设备便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物流车与机器人在车间内协同作业,机器运行声清晰可闻,展现出传统厂房经智能化改造后焕发的新活力。在参观过程中,师生认真听取企业介绍,并积极与负责人交流技术细节,深入探讨数字化如何为生产赋能。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建成了全国首条应用视觉相机的叶片生产产线。通过六轴工业机械臂与视觉相机的协同作业,实现了叶片的精密加工与在线检测,可支持24小时无人工干预的运行模式。

实地参观结束后,师生们聆听了由企业专家带来的专题分享。
首先,电站汽轮机厂数字技术部的范伟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大型离散制造工厂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的专题分享。他详细阐述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探索与应用数字化技术来系统性地解决问题。范伟还介绍了企业如何制定整体数字化战略,通过设立专门的数字化组织部门,保障战略有效落地,并围绕明确目标规划实施路径。

随后,电站辅机厂数字化与信息技术部的周成效分享了《数字驱动离散制造业转型实践》。他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大型离散件制造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全面赋能,从而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企业竞争力。此次参访让同学们直观感悟了自动化设备的协同作业,更深入理解了上海电站辅机厂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卓越实践与前瞻视野。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在此成为现实,这座车间作为数字化转型的缩影,充分印证了科技赋能工业的巨大潜力,展现了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坚实竞争力。


张大力在总结发言时强调,学员们应充分把握此次参访机会,深刻领会数字化对制造业的赋能价值。他进一步指出,借助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力量,即便是传统行业和老旧厂房,也必将焕发新的活力,走出一条智能升级的必由之路。
电话:021-52307216 / 邮箱:itf@sjtu.edu.cn /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 /邮编:200030
Copyright 2022-2024 © 上海交通大学中银科技金融学院 版权所有
电话:021-52307216
邮箱:itf@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
邮编:200030

社交媒体 | 隐私条款 | 版权申明 沪ICP备05052060号-1
Copyright 2022-2024 © 上海交通大学中银科技金融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