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技术创新将加速组织创新,面对民众时,政府会有更多的“用户意识”

教授观点

何帆:技术创新将加速组织创新,面对民众时,政府会有更多的“用户意识”

何帆 教授 教授主页>

问:云是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

何帆:上云、用云并不是企业数字化的必经之路。从智能制造的进程来看,第一步是数据化。第二步是数字化。第三步是智能化。数据化是要获取生产数据。数字化是要用数据来做分析和判断。智能化是在生产过程中逐渐由人工智代替人来做决策,形成一种人机协作的新机制。制造业又分门派,不同的门派风格迥异。离散制造是组装加工,流程制造是通过不间断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把原料变成另一种产品。造汽车的、造手机的、装电脑的,都是离散制造。化工厂、炼油厂、发电厂、水泥厂,这是流程制造。离散制造中的组装和加工又不一样。把五个拼成一个,这是组装。把圆的变成方的,这是加工。适合离散制造的工艺和生产组织方式,不适合流程制造。流程制造一开工就停不下来,要随时监控各种控制参数,生产连续性更强,需要更高水平的自动化。熟悉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条件。 

 

问:复制互联网模式和经验能否加速产业数字化进程?

何帆: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接下来应该迎来万物互联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单纯复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模式,无法加速数字产业数字化进程。移动互联网主要面向终端用户,更容易搜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拥有大数据,就可以直接开发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时代还表现出头部企业最终胜出的特征,新型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市值规模大大超过传统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资本的周期和行业的周期恰好可以匹配,资本希望很快赚到钱,而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崛起速度很快。如果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是云,那么数字化转型之后的万物互联的特征就是“渠”。天上有云,云能博雨,这还不够,要想挖渠,就要了解地形、水文,还要俯下身子,动手干活。数字化转型,需要对制造业的生产环节、生产工艺有更充分的理解,而且需要有更大的耐心,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 

 

问:高科技企业应该在强链补链、健全产业链的关键议题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何帆:目前,政策支持的“专精特新”企业,就是为了强链补链、健全产业链。从这一政策能够看出,高科技企业不一定是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科技兴国的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过去几年,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各种挑战,从贸易战到新冠肺炎疫情,从原材料价格上涨到极端天气,这使得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风险意识大大加强。为了应对挑战,很多企业开始考虑自己的备胎计划、风险管理策略,这使得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大大提高。经过这一轮挑战,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真正竞争力将是抗风险能力最为强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沿着重要产业的重要生产环节,重新打造供应链体系。这给自主研发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如果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理想是成为“独角兽”,那么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企业的最佳定位就是“专精特新”。 

 

问:城市数字化会不会在2022年迎来发展理念上的大变化? 

何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加速了中国城市数字化的进程。防疫抗疫的经验表明,技术创新将加速组织创新。把底层的数据打通,城市数字化就能把公共服务的不同细分场景整合在一起,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增加百姓的满意程度那些走在大数据技术应用前沿的政府,正变得更像电商。政府熟悉的是治理,电商熟悉的是运营。这之间的差异何在?治理的思路是:你来找我。运营的思路是:我去找你。治理的思路是:如果民众遇到了问题,可以向政府提出诉求,政府会对民众的诉求作出回应,并尽可能地按照高效、公正的原则解决这些问题。运营的思路是: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市民进行“顾客画像”,提前发现问题,然后按照智能化、定制化的思路去处理这些问题。在“市民码”的背后,你能看到,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思路是一样的。政府会日益意识到,市民是客户,是要服务好的资源。在面对民众的时候,政府会有更多的“用户意识”。

 

 

发布者:产教融合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22-04-24